徐霞客古道(湘溪古道)

#

人文历史

“徐霞客古道”位于宁海县,是《徐霞客游记》中所述之行经路线。古道原为宁海至天台府的要道,约建于唐代,现存古道约50公里。


有关人士认为,徐霞客古道应该是徐霞客“一根竹竿走天下”所走过的所有道路。不仅是浙江的宁海,天台、诸暨、雁荡山等,还有贵州等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应该属于“徐霞客古道”的范畴。去年国务院将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后,以《徐霞客游记》为依据的徐霞客古道的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日益凸现。“恢复徐霞客古道,让国民重走霞客路,是纪念徐霞客、弘扬徐霞客精神并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益举措”。除林国干外,同徐霞客密切相关的宁海县和江苏无锡市的一些社团与民间人士也发出倡议,“徐霞客古道”应该申请世界非遗项目。


“徐霞客所走过的路应该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徐霞客的后人徐振庆对此非常赞同。他认为,《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是不朽的巨作。

特色

宁海徐霞客古道是途经跃龙街道、黄坛镇、前童镇、岔路镇、桑洲镇的现存古道,约有50公里。为纪念徐霞客曾到宁海两次,按《徐霞客游记》中所述之行经路线,故名宁海徐霞客古道。古道原为宁海至天台府的要道,约建于唐代。途径为出宁海西门至暗岩路廊,经枧头到黄坛白沙,岵岫岭,至梁皇,经岔路口至松门岭,再至大路下至王爱百观山,上弥陀庵至鸡冠峰,仰天湖。现存古道均为卵石铺面,保持原貌的大约有数十公里,两侧多名胜古迹。2003年被列为1级旅游资源单体,成为人们寻古之路线,特别为背包族喜爱。


《徐霞客游记》里两篇日记中,提到徐霞客从宁海出发到天台山考察情况,历经10余处古迹:西门、梁皇山、桑洲驿、岔路口、水母溪、松门岭、王爱山、筋竹岭、筋竹庵、弥陀庵、天封寺、华顶峰、望海尖等,当然徐霞客还没有提到两侧的名胜古迹或地名更多,诸如清泉山、崇教寺、连理乡、双水、枧川、松坛、岭南、琴塘、西阳、仙溪、谯国、岭头陈、上叶······笔者对两侧的地名做些考证。


西门:即宁海城关西门。《徐霞客游记》开篇中“自宁海出西门”即指此。宁海城关原有古城墙护卫,明代为抵御倭寇侵犯,宁海县令林大梁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率众扩建县城,挖护城河,并设六门,西门称“登台门”,意为登上天台山之门,徐霞客即出此门而就天台道。沿路两侧有西山殿、田将军墓、方祠、陈长官墓道、文昌书院、石三女墓、贞节坊、它山殿等名胜古迹。西门口原有西门路廊,行人歇脚解乏之所,上世纪旧城改造时被拆毁;现存有柔石故居、登台路、西门村等地名。特别是介于大溪和清泉山之间的那条古道,依山临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明代大儒方孝孺曾谓之:“宁邑游者必至,至必乐之而归。”《徐霞客游记》开篇中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当指此。2010年移址溪南桥头重建西门,成为宁海一景。


连理乡:在县西南10里。父老云:溪南昔有栎成林,一夕风雨,林中作数百人声,旦视枝干皆连理,故以名乡。范围有溪南范家、元宝岭、穆坑(草湖)、冷水泓(双水)、枧川(枧头)一带,沿线有清泉山、崇教寺、中丞庙、暗岩、太尉庙等名胜古迹。其中宁台古道上的暗岩路廊,为明清古迹,路廊内设有坐凳、茶台、茶缸,一年四季均有善男信女来此汲水烧茶、积德行善,行人至此既可以避风遮雨,也可以饮茶闲聊。暗岩旁还有双水泉,冬暖夏凉,常年不干,古为客旅解渴洗涤处,至今村姑村妇仍常成群来此汲水浆洗,成一展示民俗风情的景观。

松坛:原属连理乡,现属黄坛镇,距城区约5公里。《徐霞客游记》中虽然未见记载,但是徐霞客到天台去的必经之地。宁台古道从中逶迤而过,主要古迹有德星桥、黄坛街、慈云寺、茅山殿、面溪楼、白沙岭、石马塘、杨镇龙故居、黄公桥等。黄坛是明清古建筑集中的村庄,建村已1000余年,黄坛的大型院落多建于清中晚期,座座四合院均有精致的木、石、砖三雕装饰,可谓集“三雕”精品于一院,其中尤以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等为代表。整个村庄卵石小路网布,清洌渠水环绕,一派古朴景象。黄坛杨家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杨镇龙的故乡。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二月,杨镇龙聚众反元,震动京师,元统治者急忙派兵镇压。由于起义队伍缺乏训练和战斗实践,激战中失利较多,主要将领先后被元兵擒杀。为保存实力,杨镇龙即率领队伍自义乌突围回宁海松坛,元将数十人紧追不舍。至宁海,十万元兵围剿松坛,纵火烧杀,杨氏宗人四散逃亡。杨镇龙兵败后,隐匿深山,后卒于牖下,葬宁海鲍公岙印山,今有杨镇龙文化园。


岭南:即岵岫岭南部地方,址属前童镇。梁皇山,原名桐柏山,上有古寺。梁太清(547—549)末,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梁王山,后改梁隍山、梁皇山,上有梁皇籫、梁皇寺、拜经台、蛤蟆石等景点,近被开发为宁海的一大旅游胜地,《徐霞客游记》开篇中有“……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句。现有梁皇寺、梁皇溪、梁皇街等相关地名。梁皇街为古时浙东最早的官道,为浙东驿道的必经之地,“上通台、温、闽、粤,下达甬、杭、申、京”。街上设有驿站、公馆、营塘、铺站、赵爷殿、千秋稳镇桥等,现存有徐霞客当年住过的古驿馆等。梁皇街东南2公里为前童古镇,古典民居、小桥流水引人入胜。旁有岔路柴家村有万婴柏,老干屈曲,虬枝峥嵘,令人叹为观止,还有琴塘、大洪山、小嵩坑等景点。


岔路口:位于岔路镇,距城关约15公里。《徐霞客游记》载有:“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这里的“路有歧”指的就是岔路。岔路历为交通枢纽,现存明代指路碑,上刻“西至天台,南至台州”。“壬申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附近即为岔路老街,历为西乡农贸物资集散地。旁有岔路小平原,地属县境西部,故称西洋,岔路地区古称桐柏里,史载:“葛玄尝居之,……山下尚有桐柏里,旁复有仙人里,且多姓葛,盖玄之苗裔云”。故有仙溪,桐洲桥之名胜。为葛氏的聚居地,俗称“廿里葛藤棚”,喻其子孙繁衍之多,家族之兴。岔路附近有九顷塘,每当夏月,荷叶田田,满塘风凉,还有宋代越窑遗址,残留有陶瓷残片。今有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


桑洲驿:驿指递送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暂息之所,军报所设为“站”,并称“驿站”,皆隶属兵部。桑洲位处清溪,古时中有沙洲、洲上多桑树,故称桑洲。史载桑洲驿,西六十里,洪武丁卯(1387)明将汤和添设。徐霞客未经过此驿,而朝西南向去天封寺。


谯国:意为古代城门上建的楼,可以瞭望,喻此地为台岳门楼。位于岔路镇,距城关约25公里。水母溪是徐霞客两次游宁海的分界,《徐霞客游记》开篇中有“……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因为这之前走的都是一马平川的宁西平原,而自渡过水母溪始,徐霞客走的都是“迂回临陟”的山路了,因为“山峻路滑”,徐霞客不得不“舍骑步行”。水母溪即白溪,为宁海县域内主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溪流。原来溪中架有一座木板桥,因为桥面极狭,人行其上,稍有不慎便会跌下桥去,所以当地百姓把它称作“落魂桥”;在上金村至黄泥塘间之山岭,名松门岭,极险要,当地百姓把它称作“送命岭”。由此可见徐霞客当年经过此地时的艰难险阻。水母溪上游即为天河生态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工程风景区之一。内有岩奇林幽的浙东大峡谷,旁有规模恢弘的三台娘娘坟。水母溪东岸为上金村,为1949年中共宁海县委成立地,建有革命纪念亭。水母溪旁的卵石古道至今保存完好。


王爱山:此山东西走向,该山横卧于宁海县西南边缘,西起望海尖,东至桑洲岭头,长达17公里。东部形似鲤鱼背,秦汉时为会稽郡和闽中郡的分界线。徐霞客在经过王爱山时着墨较多,如“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等。徐霞客在第二次经过该地时提到:“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原著误作玉爱山,俗称王爱山岗,据岭头陈《陈氏宗谱》载:公元589年,南朝陈灭于隋,陈后主之子陈胤遁于赤城,西至金竹岭头,望见前有耸峙峰峦,形若眠牛,山水秀丽,林木荫翳,堪为爰居之所,遂家焉。时人因名其“王爱山”。《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中也有形容:“若夫丹山夷夷,草木萎蕤,何独王爱,我亦爱之……”王爱山有扁担岗,山脊极狭,形如扁担;王爱山亦有火山口,形如大锅,巨石柱立,为200万年前火山喷发后遗存;王爱山也多梯田,层层叠叠,绵绵延延,每当春夏之际便麦浪滚滚、菜花金黄,颇合《徐霞客游记》中所载的“山顶随处种麦”。


王爱山上的永乐寺1700多年前曾为蜀国大臣蒋琬之后代蒋政的避居之处,现存宋罗提刑适撰写的《永乐院碑》。在岭头陈西南,系宁海、天台两县界岭,名筋竹岭,即今之金竹岭,山有一庵院,称“筋竹庵”,《徐霞客游记》提到“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说:“……修竹千竿,兰若数楹,长者福聚,纳子化城,则有筋竹岭庵之胜”。筋竹岭周围分布着岭头陈、金岭村等村,分属宁海、天台两县,鸡犬之声相闻,婚娶亲密无间,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


还有《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中,形象地叙述了白溪。“云生足底,人行天上,谁挈成衣空中五两,则有弥陀庵、仰天湖道中之胜。”此有百观山,上弥陀庵至鸡冠峰,仰天湖之胜,自后就是天台山的地貌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