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越岭古道

#

人文历史

能高越岭古道原是泰雅族古道,西自雾社(今南投县仁爱乡),东至初音(今花莲县吉安乡南华村初英)。日治时期,日本台湾总督府曾经利用此古道,修筑能高越警备道路。后来计划在此道沿线兴建电塔,以将东部多余电力输送到台湾西部,但因太平洋战争而没有实施。


1950年,美国拨给台湾电力公司130万美元的外交援助,其中40万美元指定兴建这条东西输送线路。台电总工程师孙运璇率领工程人员,在此兴建了电力输送线。


战后中横公路兴建时选线,分为北、中、南三线方案,能高越岭道为中线方案,但因要通过地质条件极为脆弱的天长断崖,工程过于浩大而作罢,于是中横公路选择以大禹岭、天祥、太鲁阁的北线方案施作。该路线西段雾社至庐山、屯原改建为汽车通行道路,之后纳编为乡道。东段初音、铜门至龙涧、天长断崖(施作天长隧道通过)、奇莱则成为台电保线道路,西段的屯原至奇莱仍保留日治时期登山步道原貌。


1970至80年代,台湾省公路局计划在北部、中部、南部皆新辟东西横贯公路,其中在中部有雾社铜门线、水里凤林线、嘉义玉里线三条候选,雾社铜门线即今台14线主线。台14线原主线是走中横公路雾社支线至合欢山、大禹岭,因为新计划原雾社支线部分改编为台14甲线,其主线部分改走雾社至庐山、屯原,东段奇莱至铜门的台电保线道路亦纳编为“台14线”,并设置里程碑,至今该地尚见台14线179K之水泥里程碑,原古道部分计划准备开辟为汽车通行道路。


1970年代末期,因民间与学界的保育意识抬头,反对兴建东西横贯公路的呼声渐高,并对沿线乡镇的经济与运输效益能否发挥感到存疑,加上兴建的经费庞大,还有路线地质不佳、养护难度增高等因素,台14线与其它的东西横贯公路兴建因此中断,至今没有复工开辟。后来屯原至奇莱的能高越岭道被林务局纳编为国家步道系统,行政院也宣布台14线未辟建路段(屯原-仁寿)给予解编,台电保线道路、能高越岭古道得以保留其原始风貌。


特色

屯元(屯巴拉,西段登山口)-尾上(富士见驻在所)-云海保线所-松原驻在所-天池山庄-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桧林保线所-五甲崩山-奇莱坝(东段登山口)-奇莱山庄-天长桥-天长隧道-磐石-吹上隧道-龙涧-见返隧道(万代峡)-清水溪-铜门-仁寿(接台久丙线)。